如何面對創傷帶來的內疚感

ZH-TW/HK

童年經歷對成年後情緒的影響,可以很深遠、複雜。內疚、羞愧或自尊低落都可能跟童年經歷、依附創傷有關。常被內疚感壓得喘不過氣,便有可能源自創傷。內疚是一種複雜的情感,讓你覺得需要對一些超出自己控制範圍的事情負責。弄清內疚與創傷之間的關係,是邁向療癒的第一步。

源自於依附創傷的內疚感,即使自己本來是因為照顧者無法提供安全、滋養的成長環境而受到傷害,卻可能因未能滿足照顧者的期望而產生內疚感。這種內疚感會影響自尊和整體情感健康,懂得識別它很重要。

童年創傷之所以會導致內疚,是因為孩子往往會內化成年人對自己的指責。此內疚感會深深根植於心,影響成年後的人際關係與決策能力。要克服內疚,必須認清它是創傷的症狀,而非性格的缺陷。

自我照顧對創傷的重要性

很多人認為自我照顧是自私的行為,其實把自己照顧好,對治療創傷特別重要。將自己的需求放在首位——能夠促進身心、情感健康,是我們對自己的健康、快樂所做的承諾。

自我照顧讓身心得到安撫,幫助我們應對創傷所帶來的痛苦情感和記憶,讓我們重新掌控自己的生活,而掌控感正是創傷剝奪掉的能力。

每個人照顧自己的形式都不相同,像在大自然裡散步、寫日記、練習正念、尋求專業幫助等。嘗試找出最適合自己的方式,並融入到日常生活中。


自我照顧時需要面對的內疚感

自我照顧時,常會感到內疚、羞愧甚至自尊低落。經歷過創傷的人,本來就會常感到自己毫無價值,覺得自己不配被照顧和善待,更何況這種照顧是來自於自己?如果已經習慣了自己情感需求不被滿足,在滿足這些需求時,就會產生內疚感,會把自我照顧視為自私的行為,也會在意別人的批評。

學會面對內疚感很重要,明白到跟內疚共存,是療癒過程的一部分。要提醒自己,把自己的需求放在首位並不是自私的行為,而只是在允許自己療癒、成長。

自我照顧也包括學會在人際關係中建立健康的心理界線,可是,內疚感也可能會隨之產生。即便有這種感覺,還是要學會接受建立心理界線是必要的。避免精力耗損、保持內心寧靜都是你個人的權利。

以不批判、關懷之心來處理內疚感

內疚感出現時,要保持不批判與關懷之心。接受自己的感受,不批評或壓抑。感到內疚是人之常情,是你擁有共情能力的一種表現。要學會包容內疚感可一點也不容易,建議先慢慢善待自己、把自己照顧好。

下一次有內疚感時,可以跟自己這樣說:

「我是人,自然會有內疚感。」

「這代表我在乎自己的言行,還有自身對他人的影響。面對內疚感時,我會善待自己、保持耐心。」

「我會原諒自己的過錯,錯誤標誌著成長,而不是失敗。」

「我能從經歷中學習,從中成長。」

「我以同情、愛來善待自己,讓內疚感轉化為正面的力量。」

練習自我關懷,以對待摯愛一樣以關懷、諒解來善待自己。可以幫助我們面對困難,接受自己的不完美。如果覺得很難做得到,請嘗試進一步了解自我關懷背後的意義。很多人誤會自我關懷就是任意放縱自己、逃避責任,其實這是個誤解。

釋放內疚感的身心技巧

身心技巧有效幫助我們重新與身體建立覺知,釋放積壓的情感,並建立內心的安全與信任感。這種技巧對處理與創傷相關的內疚感特別有效。

著陸/接地技巧:幫助與身體建立覺知,如赤腳走在草地上、觸摸不同東西,在過程中感受物件的觸感、靜心聆聽四周各種聲音等。

身體覺知靜坐與呼吸法:關注身體各部位的感知,專注、釋放積壓的情感,透過深呼吸來釋放繃緊的情緒。

漸進性肌肉放鬆法:從腳趾開始一直到頭部,逐步收緊並放鬆身體的每一組肌肉,有助釋放跟情感相關的身體繃緊。動作根本技巧:舞蹈、瑜伽、太極、氣功等任何形式的活動都有助表達、釋放積壓的情感。

身心日記:寫下身體的覺知,有助理解、釋放情感。

這些技巧都有助調節神經系統、減壓、提升寧靜與幸福感。透過呼吸、專注當下,營造安全感來面對並釋放內疚感。

心理諮詢對創傷康復的幫助

自我照顧、個人應對方法對創傷康復都很重要,但心理諮詢也非常關鍵。受過創傷領域訓練的心理諮詢師能夠提供專業支持,讓你得到認同,並同時更好了解自己的內疚感,學習以關懷之心去體諒、接受自己。

諮詢能提供一個安全、不批判的空間,讓你放心表達自己的情感與恐懼。諮詢師會跟你一起探索、處理內疚感的根源,並為你提供針對個人需求的應對策略。

總結

克服創傷與內疚感是一個需要耐心、關懷和關愛的過程。接受內疚感為創傷的症狀之一、學會將自我照顧放在首位、以不批判、關懷的方式回應自己的情感、練習身心技巧,還有尋求專業幫助。以上的每一步都非常重要。

在創傷康復過程中,支持隨時都在,療癒是有可能的。你也可以活得不帶內疚感,享受安穩舒適的生活。準備好尋求幫助,想進一步了解創傷知情治療,可以聯繫我們的創傷心理諮詢師 Sho Sho OCeleste Cai。歡迎發送郵件至 info@restingtree.ca 跟我們聯繫,或在網上預約免費諮詢

 
 
 
 

如何面对创伤带来的内疚感

ZH-CN

 

童年经历对成年后情绪的影响,可以很深远、复杂。内疚、羞愧或自尊低落都可能跟童年经历、依附创伤有关。常被内疚感压得喘不过气,便有可能源自创伤。内疚是一种复杂的情感,让你觉得需要对一些超出自己控制范围的事情负责。弄清内疚与创伤之间的关系,是迈向疗愈的第一步。

源自于依附创伤的内疚感,即使自己本来是因为照顾者无法提供安全、滋养的成长环境而受到伤害,却可能因未能满足照顾者的期望而产生内疚感。这种内疚感会影响自尊和整体情感健康,懂得识别它很重要。

童年创伤之所以会导致内疚,是因为孩子往往会内化成年人对自己的指责。此内疚感会深深根植于心,影响成年后的人际关系与决策能力。要克服内疚,必须认清它是创伤的症状,而非性格的缺陷。


自我照顾对创伤的重要性

很多人认为自我照顾是自私的行为,其实把自己照顾好,对治疗创伤特别重要。将自己的需求放在首位——能够促进身心、情感健康,是我们对自己的健康、快乐所做的承诺。

自我照顾让身心得到安抚,帮助我们应对创伤所带来的痛苦情感和记忆,让我们重新掌控自己的生活,而掌控感正是创伤剥夺掉的能力。

每个人照顾自己的形式都不相同,像在大自然里散步、写日记、练习正念、寻求专业帮助等。尝试找出最适合自己的方式,并融入到日常生活中。


自我照顾时需要面对的内疚感


自我照顾时,常会感到内疚、羞愧甚至自尊低落。经历过创伤的人,本来就会常感到自己毫无价值,觉得自己不配被照顾和善待,更何况这种照顾是来自于自己?如果已经习惯了自己情感需求不被满足,在满足这些需求时,就会产生内疚感,会把自我照顾视为自私的行为,也会在意别人的批评。

学会面对内疚感很重要,明白到跟内疚共存,是疗愈过程的一部分。要提醒自己,把自己的需求放在首位并不是自私的行为,而只是在允许自己疗愈、成长。

自我照顾也包括学会在人际关系中建立健康的心理界线,可是,内疚感也可能会随之产生。即便有这种感觉,还是要学会接受建立心理界线是必要的。避免精力耗损、保持内心宁静都是你个人的权利。

以不批判、关怀之心来处理内疚感

内疚感出现时,要保持不批判与关怀之心。接受自己的感受,不批评或压抑。感到内疚是人之常情,是你拥有共情能力的一种表现。要学会包容内疚感可一点也不容易,建议先慢慢善待自己、把自己照顾好。

下一次有内疚感时,可以跟自己这样说:

“我是人,自然会有内疚感。”

”这代表我在乎自己的言行,还有自身对他人的影响。面对内疚感时,我会善待自己、保持耐心。”

“我会原谅自己的过错,错误标志着成长,而不是失败。”

“我能从经历中学习,从中成长。”

“我以同情、爱来善待自己,让内疚感转化为正面的力量。”

练习自我关怀,以对待挚爱一样以关怀、谅解来善待自己。可以帮助我们面对困难,接受自己的不完美。如果觉得很难做得到,请尝试进一步了解自我关怀背后的意义。很多人误会自我关怀就是任意放纵自己、逃避责任,其实这是个误解。


释放内疚感的身心技巧

身心技巧有效帮助我们重新与身体建立觉知,释放积压的情感,并建立内心的安全与信任感。这种技巧对处理与创伤相关的内疚感特别有效。

着陆/接地技巧:帮助与身体建立觉知,如赤脚走在草地上、触摸不同东西,在过程中感受物件的触感、静心聆听四周各种声音等。

身体觉知静坐与呼吸法:关注身体各部位的感知,专注、释放积压的情感,透过深呼吸来释放绷紧的情绪。

渐进性肌肉放松法:从脚趾开始一直到头部,逐步收紧并放松身体的每一组肌肉,有助释放跟情感相关的身体绷紧。

动作根本技巧:舞蹈、瑜伽、太极、气功等任何形式的活动都有助表达、释放积压的情感。

身心日记:写下身体的觉知,有助理解、释放情感。

这些技巧都有助调节神经系统、减压、提升宁静与幸福感。透过呼吸、专注当下,营造安全感来面对并释放内疚感。


心理咨询对创伤康复的帮助

自我照顾、个人应对方法对创伤康复都很重要,但心理咨询也非常关键。受过创伤领域训练的心理咨询师能够提供专业支持,让你得到认同,并同时更好了解自己的内疚感,学习以关怀之心去体谅、接受自己。

咨询能提供一个安全、不批判的空间,让你放心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恐惧。咨询师会跟你一起探索、处理内疚感的根源,并为你提供针对个人需求的应对策略。


总结

克服创伤与内疚感是一个需要耐心、关怀和关爱的过程。接受内疚感为创伤的症状之一、学会将自我照顾放在首位、以不批判、关怀的方式回应自己的情感、练习身心技巧,还有寻求专业帮助。以上的每一步都非常重要。

在创伤康复过程中,支持随时都在,疗愈是有可能的。你也可以活得不带内疚感,享受安稳舒适的生活。

准备好寻求帮助,想进一步了解创伤知情治疗,可以联系我们的创伤心理咨询师 Sho Sho OCeleste Cai。欢迎发送邮件至 info@restingtree.ca 跟我们联系,或在网上预约免费咨询

Next
Next

抱石心理學